仓储专员工作心得怎么写,能说说你在农村都帮父母干过哪些农活吗?
谢谢邀答!
我只是从69——74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在农村老家生活了五个年头。
虽然说在农村生活时间不长,但,对各种农业活说不上精通,而基本上也都干过!
那时我才十四五岁的年纪,正在市里上着初中,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停了学业就下乡去了。不过不是参加集体下乡,而是独自一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那时我每天都跟社员们一起下地参加劳动,在农村的日子过得很辛苦。乍一干体力活,一天活干下来,我和都累得腰酸背痛的,大概一个星期才能缓过劲来。往后再干活就好多了,也可能是干农业体力活也有个适应、过渡期吧!熬过来就适应了!
要说帮父母干农业活,在那个年代说不上,因为在那个年代,广大农村还实行”集体化”管理体制,村子以大队为基层管理单位,大队下辖若干个生产小队,那时村民们统称为“农业社社员”。社员们随着队里敲钟集合,领活集体下地参加农业劳动,统一按记“工分”的形式给予劳动赧酬。“工分”,就是生产队分配口粮,及年终队里决算分红的主要依据。多劳多得(按每户挣工分数),少劳少得,不劳不得食。这就是当时农村的实际状况。当时所有村民可以说都是给集体干活,也就是说给国家干活!
我的老家处于河北大平原地区,偏于北部,北临首都北京,西临狼牙山山脉,东临京广铁路,南临保定,隶属保定地区管辖。虽然地处平原,但土地大部分都是沙性土地,比较贫脊,只适合种植红薯、小麦、玉米及少数的杂粮。每年也大都是一季或两季农作物。
刚回乡时我年龄还小,也就十四不到十五岁的年纪,队里因我是回乡知青,出于照顾,第一天下地干活,正赶上小麦春灌,队长便派我村西地里“看水”。下面,就分别叙述一下我的劳动经历吧:
# “看水”
“看水”这种活比其他农活相对来说干着轻松些。就是在地里垄沟边上,用铢锨挖开一个口子,让水流进麦畦里,麦畦里的水灌足后,再开灌下一个畦,这样一直延续下去,至到把整块地浇完,就算是结束了。浇地的进度依水量的大小而定,那时,大部分浇地用的都是机井,用12马力柴油机带动一台离心水泵抽水,效率极低,有时候不是柴油机不转就是水泵出故障,机手们捣鼓半天才上水,遇到这样的情况,浇地的进度就特别的慢了,有时候一块十来亩的地,持续一个星期也浇不完!
那时机器一坏,心眼儿实在的“看水”社员,会上前帮肋机手去鼓捣抽水的机器,而心眼儿活泛的“看水”社员,便一屁股坐在铁锨把上,几个人抽烟打屁聊闲嗑儿,硬等着机器修好。落个消停自在。反正挣得是队里的工分,能“蹭”会儿是会儿!
因为“看水”的活比较轻松,头一天虽然浇地的机器没坏,但干下来也不觉得很累。
# 推独轮车
独轮车图片:(我们那里象这样的车,左右、后都有三块木挡板的,以便装东西用,网上搜不到,就它了,反正是大同小异。不过那时这种小车是胶皮辐条的轮子。)
虽然头天浇地轻松,但第二天就不行了,赶上了往地里运肥的活。在我们那里,运载工具都是一种平板的木制独轮车,运东西都是靠人力来推的。肥是农家“草窖粪”,就是在猪圈里用野草、桔杆儿沤制的那种。
当时,运肥的那块地离村子较远,大约有二三里地的样子。社员们把农家肥装上平板独轮车,便排着整齐的一溜长长的队伍,往那块地推粪。
我当时别说推粪,就是这独轮车,在城里见都没见过!
队长仿佛知道我的情况,叫我先推着空车练习半天,等练习熟悉了再行装载运肥。
结果,练了有两个小时,推着小车走不出十步就翻车,弄得满头大汗的,毫无奈何!后来队长过来了,看到我这狼狈的样子,便笑了笑踉我说,推这东西最忌用蛮力,全是个巧劲儿,胳膊架起车子浑身要协调起来,脚步也要协调起来,随着车子的倾斜,灵活的调整步伐,车子的平衡是用脚步调整出来的,而不是用两条胳膊加蛮力硬“别”过来的!他说完叫我再试试看。
我按他说的要领一试,果然顺溜些了,将调整的重心放在了脚步上,随着车子的倾斜用步伐去调整,围着院子推了三圈都没翻车!后来越练越熟练,于是便可劲儿的练了起来!
下午,便加入了运肥的队伍。队长关心我,告诉我,第一次载重,叫我先少装些,慢慢来,零碎的加载,逐步的适应了就好了。他叫我别跟其他的社员们比,因为他们从小就是吃农村这碗饭的,摔打出来了,人家用小车推个五六百斤都不觉得啥,而你减少一半也不行!刚参加劳动得慢慢适应,一下子赶上他们,你的体力绝对是吃不消的!不信你推这一下午粪,到晚上就知道了!
见队长好心好意的,我就按他说的办了,装粪时只在小车里铺了一层底,大概也就是百十来斤吧。
然而,加载后,尽管份量小,但这也不是闹着玩儿的!一出村口,黄土路面颠簸,车子一歪便翻了车了!把车里的粪洒了一地!我靠!说是练空车练熟了,赶情与加载是两码事儿啊!当时仗着少年气盛,于是跑回村里拿了把铁锨,把洒在地上的粪又装回小车上,继续推起来往前走,但是,走了没十来步就又翻车了!。。。这一下午,我就推着少半车肥,翻了装、装了推,再翻再装,再推。。。再翻!这两个动作一直持续着打循环,整整折腾了一下午,到收工的时候,我不仅满脸满头大汗淋漓,而且浑身的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一下午没运成肥不说,还累得浑身散了架似的,一屁股坐在路边上心里直翻腾,眼泪啪嗒啪嗒的滴落下来!嗐!毕竟那时候还不到十五岁呀!最后收工后,队长回村路过看见我沮丧伤心的样子,上前对我好一通安慰,说干农活凭的就是一身力气,这身力气也不是一天两天、半年一年练出来的,叫我慢慢来,等长大到了成年人就行了等等,我当时累得腰疼腿软的,只顾坐地上呲牙咧嘴了,也没有说话,但反正是心里热乎乎的,挺感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独轮车载重推运的农活越来越多,我终于征服了这个操蛋的破玩意儿,后来,用小车推东西,也把车厢装得满满的,不亚于队里的壮劳力,也能跟他们摽着干了!。。。这就是推独轮车的整个过程。
# 锄地
凡干过农活的人都知道,锄地,是干农业活一个不可缺少的项目。锄地的目的就是给庄稼锄草或松土,从而使地里的庄稼长得更加茁壮和茂盛。
锄地的农活分春季和夏季,春季主要是锄麦田,夏季锄玉米地。
我们老家的锄头是那种宽板弯头的大锄头,锄头把有三米来长,锄地时,顺着庄稼垄下锄,把锄板下到地皮以下三四公分深度。锄地的人,双手握着锄把,轻轻往前抛锄头,锄板入地后,使劲往后拉,一锄的距离大概五十公分左右。大家可能有人看过电影《朝阳沟》中拴保教银环锄地吧,基本上就是那个“前腿绷,后腿蹬”的姿势。一锄头下去,扎入地皮使劲往后一拉,垄里的土就疏松了,并且庄稼垄里的杂草也就被锄下来了。
农民锄地的活,讲究稳、准、狠。首先必须要把锄头掌握好,一锄头落下去,必须要落在垄心里,往回拉锄时,要四平八稳,把锄拉直,否则锄板一偏,立马就把庄稼苗给切了!
那时候因刚开始锄地不熟练,我没少给队里毁庄稼苗,弄得社员们直嚷嚷,那个队长虽然对我还不错,但众怒难犯不是,最后便假装黑着脸,训斥我一顿并且扣了我的工分。以堵大伙儿的嘴!
相比之下,锄地的活春天最好干了,麦苗才半尺来高,杂草也少,天气不冷不热的,即便是有太阳照着,阳光也是温和的,不象夏天的骄阳死晒着让人难以忍受。所以说春天干庄稼活,是社员们最惬意的季节了!
最难熬的季节是,夏天锄玉米地,那时玉米已经一人多高了,刚吐穗的时候,人扎在田垄里,上边毒日头晒着,玉米地里象蒸笼似的蒸着,最令人难受的是,玉米叶子上的蚜虫(俗称腻虫)爬得满手满脸都是,特痒!痒得钻心,还有玉米叶子边缘上锋利的细齿,拉在手脸上就是血道子,这又痒又疼的滋味真的不是人受的!而更加难受的是玉米地里面的热气蒸腾,大夏天的,别说人钻在里边干活,即便是空手在里边走上一趟,也得热晕乎了!
因为太热,男劳力们一扎进玉米地,在没有女人干活的时候,便把全身衣服脱光了,只将上衣勒在腰部遮住裆,赤果果的挥汗如雨的锄地!
如果是在一起干活的掺杂着女人,他们便不敢大脱了,但至少得光着膀子干活。一旦热得受不了了,便在玉米地里扯开五音不全的喉咙大吼着唱《小寡妇上坟》、《王二姐思夫》和《十八摸》等民间小调。一开始,我听着这跑腔咧调的吼出来民间小调,还挺新奇的,但听着听着就不对味儿了,小曲儿里边充满了杂七杂八的污秽歌词,令人羞臊的不湛堪入耳!。。。当时的农村文化生活太枯燥了,除了大喇叭上放现代样板戏,就是革命歌曲什么的,要不就是大队长连骂带吼的训话。社员们唱这黄色小调,唯一的地方就是庄稼地里,万万不敢公开唱的,唱不好叫民兵抓起来,非到大队部办几天“学习班”不可,还有可被扣上个“坏分子”的大帽子,弄得半辈子抬不起头来!
熟能生巧,农村锄地的活我也能够干利落了。最后,我总结出一番道理,就是:农业活,啥特么会不会的、学不学的。你即便是一窍不通,只要是天天干,把该受的罪都受够了,自然而然的就会干了!会不会全在这受罪俩字上!
# 交公粮
那个时代农村的口号是:“农业学大寨”、“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珍惜粮食,棵粒归仓,地净三光”、“艰苦奋斗加油干,多打粮食做贡献”!
那时候的农民苦啊,一年四季,辛辛苦苦打的粮食,各生产队,除了给社员们每人分配给全年三四百斤的基本口粮,和预留的种籽外,所收获的粮食,几乎一粒不剩的全部上交给了国家!于是便有了“交公粮”这个话题。
“交公粮”又叫“交征购”、“交大粮”,就是每年按定额上缴给国家的粮食。农村每个生产队年年负担的一项刚性任务,一年中得交两次,一次是麦收后,一次是秋后。麦收后当然上缴的都是小麦了,而秋后上缴的粮食品种就杂了。主要的粮食有玉米、高粱、红薯干、豆类杂粮等。
每到交公粮的日子,社员们便把晒干、筛净的粮食装入麻袋,然后再把一袋袋的粮食装上大车,套上牲口,上去几个押运的社员,车把式扬鞭赶起牲口就朝公社驶去。也有人力推着独轮车去交公粮的。公社里有个国营粮站,各村子的公粮全部都要往这个粮站里缴。
我曾经作为押车的跟着去交过公粮。
每当缴公凇的时候,公社粮站大门口外就排起了长长的马车、小推车队伍,有时去晚了得等上一天才能轮到号。中午饭一般都是自带干粮就地吃的,渴了跑粮站里灌肚子凉水。
在粮站里边,一拉溜排着几张长条桌子,桌后坐着四五名管登记的工作人员,离桌子不远的后方,一拉溜放着五六台地磅,交公粮的小队进前后,检验人员先拿个长长的铁氽子插入麻袋里,然后把铁氽子氽出来的粮食倒在桌子上,检验水分含量,合格的便登记后过地磅,过完磅后,交公粮的人员还要负把麻袋通过高高的跳板,扛上去倒入粮仓里,然后再由工作人员开个票据就完事了。整个过程挺简单的,就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耗在排队上了!还有就是通过检验水份含量超标的公粮,就被“打”回去重新晾晒。等完全干透了再来交。粮站收公粮对水份含量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超标一点也不行!所以每次都有好几个生产队的公粮,被“打”回去重新晾晒!
那时候上缴公粮的数量,每年公社是要排名次的,并且交公粮数量多少与化肥、农药的分配数量直接挂钩,多交多分,少交少分。所以,各村的大队也对粮食的产量非常的重视,为了争取靠前名次,常常给各生产小队下达硬性产量指标,并且强调必须要完成!因此,各生产小队把农活砸巴的也特别紧凑。有的生产队每年过年只让社员歇三天,腊月二十九休工,正月初二就下地了!大冬天的下地干啥?砸土坷垃、平整土地!那时有句口号是:“春节不过年,地闲人不闲,大干一冬天,庄稼夺高产!”。所以农民们那时是很辛苦的!
那时为了多打粮食“争上游”,公社疯了、大队疯了、各小队、社员们也疯了!刚一开春,就大闹开了春耕!各村的田野上人欢马叫,到处是下地劳动的社员们,他们顶着料峭的寒风,挖沟开渠,平地修畦,有的深翻土地,有的给冬小麦施肥春灌,还有的往闲地块推运农家肥。。。一派繁忙热闹景象!
那时候农村还远没有实现机械化生产,所有农活重体力劳动,全部靠人拉肩扛,有时候把人真的当牲口使唤!
记得那时我们队里一共有四匹马,两头骡子,三头牛,两头驴,在秋天种小麦时,为了赶农时,队里牲口不够用,便用人拉耧种地,拉耧的社员肩头都戴着“垫肩”,那垫肩的样子,说句难听的话,就跟现在的马桶垫差不多,中间有个大孔,从头上套下去,撘在肩膀上,为的是减少绳套对肩头的勒磨,就这,拉耧的人,半天活干下来,肩头上被绳子勒的都是血印子!有的还磨掉了一层皮,露着血红的肉!你就知道疼不疼了!当时我也干过这个活,不过因为年纪小照顾我,常叫我拉“偏套”,相对还省力些。
那时用的耧分三种,一种是“独脚耧”、一种是“双脚耧”、一种是“三脚耧”,单脚的使用时,两个人,一人在前面拉,一人在后面“摇”,而两脚、三脚的,则就得“三人拉一人摇”了。
这东西现在的年轻人绝对没有见过!
全身木制,只有耧脚是铁制的。上面中间靠后的地方有个方型的、上大下小的木斗子,斗底部有通往下面耧脚的通道,斗子里面放的是种籽,种地时,铁耧脚插入土地,一边随着拉动,后面扶耧的人一边摇动,将种子晃动的漏到下面的通道里,再从耧脚下的孔洞里漏出来落入地里,后面再用石滾子压实就完成了耕种了。总之,方法特笨特费力气!
而最苦累最艰辛的就属麦收了。我们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性土地,收麦大部分都是用手拔,很少用镰刀割的,因为土壤松散,镰刀纯了割不断,很容易带根,所以干脆就用手直接的拔了,反正是那个年代的小麦长势也不强,亩产打个四几百斤就算高产了。这这一块地收下来,社员们两只手掌上都是大血泡,疼的拿不住东西!
农谚云:“麦熟一晌”,在我们那里又有“芒种三天见麦碴”一说。因而每到芒种节令,几乎是全村男女老少倾巢而出,每天四更天就出村了,全部去地里抢收麦子,干的热火朝天的。收下的麦子,全部绑成“麦个子”,在把麦个子装上大车,拉到打麦场上去打压。
那时打麦场全是用牲口拉着石头碌碡碾压,边翻边压,压完了就归堆开始“扬场”,扬场就是用木锨将麦子使劲向空中扬起,借助风力使麦糠和麦粒分离。也是个笨的不能再笨的办法了。但那时没办法,也是比较实用的了。
我没有干过过种活,因为干不了。这是个技术活,扬场的人得顺着风势,用木锨把麦子扬在空中,全部象天女散花一样散开,糠、麦落下来才分离的干净,如果是扬上去一溜线,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了,白费劲!
麦子扬完场,就开始晾晒了,晒干后,便开始给社员们分口粮,分完口粮,将籽种入库,剩下的就装麻袋开始准备交公粮了!
结语:
我虽然在农村下乡只有五年的时间,但所有的农业活基本上是都接触到了。那个时代因为生产方式相当落后,一切农活全部都是靠人力来完成的,所以那时候的农民犹为苦累!我想,但凡六十年代以前出生、并且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那时在农业社当社员的滋味!真要是细述的话,真的能够写一篇中篇小说了!在这里,我只是用简练的笔触,简单扼要的叙述了一些当时的情景。但从这些情景中不难看出,当时的农民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春种秋収,迎酷暑战严寒,一年四季辛苦的劳作,打下的粮食除自己留下一些微薄的口粮外,全部无偿的贡献给了国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民这个群体,不管哪朝哪代,都是一个最下层的群体,他们享受着最差的待遇、付出着最大的辛劳和汗水,却担负着全国人民的穿衣吃饭的任务,所以我说,要论贡献值的话,在那个时代,农民这个群体对国家的贡献值最大!但享受的国家福利待遇最低!即便是目前到了现代化社会、即便是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的留守老人们,农民这个群体仍还在以付出小于回报的方式,生产着供给全国人民吃饭的粮食!这该是个多么伟大的群体啊!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群体,至今还有人对他们存在着固有的偏见与轻视!
记得前些日子我发布了一篇请求国家,落实年老农民退休待遇的文章,就有人在评论中提出反对意见,并质问:农民交过养老保险金吗?并说,没交过养老保险凭啥给他们办退休发养老金?。。。在此,我也回问这些人一句:农民们辈辈一年四季辛辛苦苦的种地打粮,并无私将粮食上缴给国家,供全国人民吃饭,国家按月给农民发过工资吗?农民没有工资,拿啥去缴纳养老保险金?同样的,农民这个群体年轻时同样都为国家做了贡献,到老了干不动了,国家不管他们,叫这些人咋办?去挨饿等死吗?
这是我国当前存在着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总回避是不行的!所以,我认为,凡是对农民存有偏见的人,绝对是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人!这些人如果赶上我们那个年代,让他们上山下乡,去与农村的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个四五年,让他们切切实实的,体验一番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他们绝对就不会再去说那样的话了!
五年的下乡生活,虽然苦了累了受了罪了,但也磨炼出了我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这些若在城市里,是一辈子也收获不到的,这些获得的东西,让我一辈子获益匪浅!
但是,后来虽然回城市参加了工作,现在的生活条件比那个年代好的不能再好了,但是,却再也找不到了原来下乡时,那种痛苦并快乐着的感觉,以及那种不为金钱、名利、地位拼命竞争、坦而然、恬淡的心境了!我坚信,这绝对不是忘本和遗忘过去,这只是现代社会城市生活的现实使然!
谨以此篇文章,纪念我在那个特殊年代,下乡五年的历史岁月吧!
本文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欢迎大家转发与评论!
仓库作业朋友圈?
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可以出状元,管仓库自然也不例外,把仓库管好了,也可以拿高薪。今天,老仓储匠人将过往的数十个工作心得一一总结给大家。
1. 衡量标准
管仓库,我们一定会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仓库才叫管得好,什么样叫管得不好?比如说库存准不准,发货是否及时等等,其实在我看来,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抛开那些自动化仓库来讲,一般生产企业,第三方仓储企业和电商仓库,可以用这样一个标准先做一个衡量,我归纳为一句话:如果一个仓库管得好,老奶奶去配货也好找!如果一个仓库离开了谁,就玩不转了,不能说这个人有水平,离开他不行,如果他真的行,是能有方法把这个仓库梳理得相当有条理,把复杂的操作变得简单,这才叫管得好,管出了水平!
2. 做库存账
我到过全国很多的仓库,大多数都碰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太依赖老人,除了操作各种设备不谈,在配货环节只有老员工知道什么货在什么地方,所以这是因为仓库没有上仓库管理系统WMS的原因,完全是凭人的经验和记忆在管理。
上了系统就不一样了,什么货在什么地方,系统里清清楚楚。但用上仓库管理系统的仓库,慢慢也会有一些问题,就是人开始完全依赖系统了,仿佛系统是万能的,如果我问他们要点数据,他们都说系统里有,系统里有……一旦网络故障,或系统维护时,仓库什么作业都不能做了,这就是两个极端,要么完全依赖人,要么完全依赖系统!所以,不管我们是否有仓库管理系统,我们做一份库存账,库位账总是没有坏处的。
3. 管理须知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如果不知道赚了多少钱,以及钱用到哪里去了,肯定会有问题。那么管仓库也是如此,如果一年到头不知道仓库进了哪些货,出了哪些货,肯定算不上管得好。
管理者最起码要知道仓库有哪些货,每天的期初数和期末数,仓库有多少类型的库位,各有多少,每个库位的容积,已用了多少,还有多少没用,每个库位是否饱和,是否充分利用?每天做了哪些工作,工作量有多少?如果这多不知道,还管什么仓库呢?
4. 数据何来
每逢年底,很多人要写年终总结,其实要写好年终总结,就是要知道这一年的每一个月,我们都做了些什么,要知道全年的数据就要有每个月的数据,要有每个月的数据,就要有每天的数据,要有每天的数据,就是来之于我们每一条每个行为的记录。再一次强调一下,我们一年的数据从哪里来?从每个月的数据中来?每个月的数据从哪里来?从每一天的数据中来?每天的数据从哪里来?来自于我们每一次行为的记录!
28岁没有技术?
28岁在工厂上班之所以会感觉到迷茫,在我看来最主要问题是“懒”。人懒了才会迷茫,想改变现状,首要是解决“懒”问题,题主的迷茫来源于思想意识的懒,身体行为的懒。没有技术和学历题主也有不想继续在工厂上班的意思,想改变这种状态,那就只有勤奋起来,思想意识要勤奋,身体行为也得勤奋。
一、思想意识和身体行动的关系(一)思想是行为的内在先导
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威廉·詹姆斯对此有一经典论断:"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好比题主感到了迷茫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懒,但任由懒下去,脑子里想改变现状,迟迟不采取行动,从而收获的始终是迷茫甚至被迷茫所困扰。
(二)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
《硅谷禁书》的作者查尔斯·哈尼尔说:一个人的“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反应。”也就是说思想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有句话叫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也就是想的多,但是没有去做,就好比有一句俗语:“晚上想了千条路,早上起来还是走原路”,没有对想法付诸行动,个人水平还是原来的基础。
(三)得过且过的生活状态
得过且过的状态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一个没有技术和没有学历的条件下,反正想着自己也干不出多少大事,就抱着做一天算一天这种生活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自己越来越懒,养成懒惰的生活习惯,有句话叫办法总比困难多,但是没有去想办法,那困难就越积越多,做好一件事就越来越难,最后就降低工作生活的成就感,因此就越来越迷茫。
由此可见,意识主导行为产生,像题主迷茫的原因是在于自身思想意识的懒散影响了身体行为的懒惰,养成了懒的习惯,就形成了懒的做事行为,久而久之,对在工厂上班的状态产生了迷茫。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样迷茫。无学历无技术并不是最主要的生存障碍,摆脱迷茫和懒才是当下最需要改善的。
二、无学历无技术,该怎么办?(一)踏实上班赚钱。
为什么要保持原有工作状态呢?因为在没有学历和没有技术的前提下,你只有保持现有的一个上班状态,保证现有工作岗位,才能保证自己的正常收入和和日常开销,维持基本生活正常上班,也是不让自己继续懒下去,从而才能有余力的去做其他职场规划。
(二)业余时间充电
在保证自己现有收入水平的一个情况下,没有学历那就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给自己充电学习,继续深造自己的学历,报一个函授班或者是自考大专学历都可以,这个都是对自己学历方面和知识方面的一个提升。
(三)制定目标计划
改善目前的生存状况,就必须给自己制定相应的目标和计划并且付诸行动,没有技术就去学技术,一周学到哪些知识,一个月学到某个程度,多长时间学完并掌握,都是要有明确的时间规划。
(四)读书复盘反省
意识上的懒散影响行为的懒惰,那么就有必要去读一些相关的励志书籍,这样才能使自己重视解决“懒”的问题,有时候鸡汤还是得喝一喝,不要过量即可,及时对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反省,总结这段时间目标达成的怎么样,自己有哪些方面做的不足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要及时复盘总结,一周一小结,不到位的要坚决予以克服。
结语: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而决定成功的往往是后百分之一。——爱迪生
总结:当职业不如意,职场瓶颈,摆脱迷茫,就需要改掉懒病,只有勤奋,勤能补拙,不管是努力赚钱还是给自己充电,制定目标计划,都需要勤奋,不断努力,不断进步,越勤奋越幸福。
面试仓库管理员会遇到考官的一些什么问题呢?
1、谈谈你的前一份工作,为什么离职?
2、你管理仓库也有几年了,谈谈你的一些仓库管理心得?
3、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仓库管理这份工作?
4、在你管理的仓库中,遇到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你是怎么处理的?举例说明
5、我们公司的仓库有20多号人。分有五金仓,包材仓,钢材仓,塑胶仓,士多仓,成品仓,共6个仓库,经常存在帐物不相符,经常找不到东西,各仓人员工作作风懒散,仓与仓之间的人员调动困难,谈谈你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开展工作。谈你的想法?
6、你在工资方面的要求有点高,(要求是4500元),给我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
关于【仓储专员工作心得怎么写】和【能说说你在农村都帮父母干过哪些农活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