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镀锌仓储笼价格多少,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住自己的方言?
不是没有保留,而是和东北话融合了,比如大连方言就有明显的山东口音。
其实东北地区是很大的,它除了我们熟知黑、吉、辽三省外,还包括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山海关地区,总体面积达145万平方米公里,从最北的漠河到最难得大连,直线距离和大连到台北的距离差不多。
所以东北的语言结构是,越往南方言口音越重,像黑龙江地区的口音更接近标准普通话,而辽宁省则是东北地区“大碴子”味最浓的,这其中就有山东人的功劳。
至于说,为什么现在东北的山东人后代,没有了自己的方言,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山东人闯关东后,并没有在一个地方形成聚集,而是他们到达东北后,开始在东北几省四处谋生,比如电视剧《闯关东》朱开山一家,就是最后在哈尔滨落了脚。
其次,虽然大批山东人在东北落地生根了,但终归这不是自己的发源地,所以龙再强也压不过地游蛇,因此山东人就不得不去适应东北方言,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到东北的大家庭里。
再次,移民到东北的鲁二代三代等,他们生在东北长在东北,自然他们的语言环境也就变成了东北话,久而久之能将山东方言的鲁二代也就所剩无几了,这也是现代东北地区除大连外,少有山东方言的原因。
最后,相对于山东方言,东北话更接近普通话,随着国家对普通话教育的普及,不要说东北地区的山东移民了,就是在山东地区的年轻人,在公开场合也是很少讲方言的,也就印证了:“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道理。
东北话又称东北官话,作为最接近普通话的一种方言,可以说,东北话就是现代汉语的鼻祖,而东北化的形成就是一部民族融合的活历史。
从历史来看,东北地区经历过多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是商周之际,商朝遗民来到辽东和扶余人进行了首次融合;第二次是西汉武帝时期,辽东第一次纳入到了中华帝国的版图里,而这也就进一步形成了新的民族大融合;第三次是随着辽朝和金朝的崛起,使得大批的中原人民,随着战争来到东北地区,而这次又是一次对东北地区民族的融合。
前几次的移民,都是随着战争开始的,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民族融合,随意这几个时期只能算作,东北话形成的基础时期,而东北话完全的形成,则是到了元明清三朝了。
元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人民,开始大范围的向东北地区移民,虽然清朝建立以后,对东北地区实行了禁止移民的保护政策,但是也很难从根本上完全限制移民的流动,所以东北方言真正形成时期则是在明清时期。
此时的东北话掺杂着大量的满语,比如吉”原称“吉林乌拉”是滨江之城的意思;哈尔滨原称“哈尔温”galouwen,是天鹅的意思;又比如我们现在依然在使用的“旮旯”、“萨其马”、“棒槌”、“刺挠”等等。
可以看出,满语不但深深的影响了东北话,还进一步的促成了普通话的形成,如此看来,现代汉语有一半是满语。
到了近代,世界风云骤变,中华大地尤其是东北地区,遭受到了列强无情的侵蚀,尤其是沙俄和日本对东北的残食最为严重。
在这场大半个多世纪的殖民侵略下,使得东北方言又一次进行了融合,让东北话中加入了许多日俄语言的成分,比如“大列巴”便来自与俄语,是面包的意思;“便所”则是来自于日语,是厕所的意思。而这些词汇,在东北话以外的人眼里,表示根本就不懂。
当然,清末时期的闯关东,可以说是东北历史上最大一次的移民了,所以说现代东北话中,自然也就少不了山东方言词汇,比如:“也了盖子”是头盖骨的意思;“玻璃盖”是膝盖的意思;“秃噜皮”是擦破皮的意思;“蛄蛹”是蠕动、活动的意思,而这些词无一例外,都是来自于山东方言。
所以说在东北,山东方言并不是小时了,而是已经完全融入到东北话中了,虽然整体口音不一样了,但是各种词汇还是包含其中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大连人并不人懂自己是东北人,相反他们对海峡对岸的,山东半岛更亲近的原因所在了。
以上是咕嘟君的个人见解,对于东北方言的形成,如果您有更好的见解,那就留言评论吧!
关于【绥化镀锌仓储笼价格多少】和【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住自己的方言】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