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仓储服务要多少钱,在历史长河中?
古代唯一被朝廷册封的女将军秦良玉,明朝末年战功卓著的女性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军事家。曾率“白杆兵”参加平播、援辽、平奢、勤王、抗清、讨逆(张献忠)诸役。累功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忠贞侯、一品诰命夫人。妇好
商朝女将领。商武丁诸妻之一。在她的领兵生涯中,曾几番征集兵员,并亲自率部众进攻羌、夷、土方等部落。一次伐羌统率兵员多达13000人,并大败羌族部落。她是中国古史记载中第一位领兵作战的女性,开创了中国妇女统领军队作战的历史先河。
迟昭平
新莽末农民起义军女领袖。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人。地皇二年(21年)起义,众达数千人,活动于山东、河南一带,与群众联系紧密。
吕母
新莽时起义军领袖。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西南)人,出身富户,家资丰厚。新莽末,因其子育为县游檄(官名),被县官冤杀,遂广散家财,聚众数千,于天凤四年(17年)起义。虽系女子,却自称将军,率众破城杀县官。后退到海岛坚持斗争,在附近地区影响甚大,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她死后,其众分别参加赤眉、青犊、铜马等起义军。
荀灌
襄阳太守荀崧之女,西晋临颍(今河南临颍县)人。三国时曹操重要谋士荀彧之后,自幼好骑射,在宛城被数万胡骑围困时,以十三岁稚龄,率十余死士突破重围,请来援军,解宛城危。《晋书·烈女传》:“荀崧小女灌,幼有奇节。崧为襄城太守,为杜曾所围,力弱食尽,欲求救于故吏平南将军石览,计无从出。灌时年十三,乃率勇士数千人,逾城突围夜出。贼追甚急,灌督厉将士,且战且前,得入鲁阳山获免。自诣览乞师,又为崧书与南中郎将周访请援,仍结为兄弟,访即遣子抚率三千人会石览俱救崧。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
毛氏
毛氏,籍贯不详。前秦主符坚族孙符登之妻,美而壮勇善骑射。她率领的军队被姚苌军包围,营垒陷,犹弯弓跨马,率壮士数百与姚苌军交战,杀贼七百,终因众寡不敌,为姚苌所俘,姚苌悦毛氏有姿色,欲纳之,毛大骂曰:“吾天子后,岂为羌贼所辱,何不速杀我!”于是仰天大哭曰:“姚苌无道,前害天子,今辱皇后,皇天厚土,宁不鉴照!”苌怒而杀之。
冼夫人
隋初岭南少数民族女军事将领。高凉(今广东阳江)人,俚族。她曾统领岭南部落10余万家。南朝梁时,与高凉太守冯宝结婚。婚后大力协助丈夫处理政务,果敢善断。高州(今广东高州县)刺史李迁仕乘侯景之乱起兵反梁并遣使游说冯宝,欲与冯宝共谋。冼夫人力劝丈夫将计就计,应允李迁仕之要求,随后她率军1000余人,佯装送礼,巧取高州。梁、陈交战,岭南局势动荡不宁,她为减少战乱,遣使游说诸州,所到之处均服。梁宣帝太建元年(569年),广州刺史欧阳统兵反陈,她审时度势,抓住机会,派孙冯魂带兵助隋将韦洸进入广州,又派孙冯盎和隋军一起打败围困广州的地方势力。她经历梁、陈、隋三朝,多次率军作战,战功显赫,为时人所称道。她在世时为中国的统一事业和岭南各民族的融合,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生前曾被陈封为中郎将隋朝封为谯国夫人。
阳平公主
唐高祖李渊之第三女,太宗李世民之妹,太穆皇后所生,后嫁于柴绍。《旧唐书·平阳公主传》:“义兵将起,公主与绍交在长安,遣使密召之。绍谓公主曰:‘尊公将扫清多难,绍欲迎接义旗,同去则不可,独行恐惧后患,为计若何?’公主曰:‘君宜速去。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绍即间行赴太原。” 李渊起兵反隋后,公主乃归县庄所,遂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并招降了隋朝将领何潘仁数万部伍,攻占户县、周至、武功、始平四县,队伍扩大到7万余人。“及义军渡河,遣(柴)绍将数百骑趋华阴,傍南山以迎公主。时公主引精兵万余与太宗军会于渭北,与(柴)绍各置幕府,俱围京城。其军队女子英豪,纪律严明,营中号曰‘娘子军’。”后,公主与兄李世民一起荡平西北之隋王朝残余势力,为唐王朝建立立下卓著之功勋。关中平定之后,封为“平阳公主”,因为独有军功,每次赏赐,都与其他公主有所不同。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平阳公主薨。李渊打破旧制,以正式军乐军礼为其送葬。按照谥法“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昭”,以彰其“伟烈”。
陈硕贞
唐高宗时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睦州(今浙江建得)人。永徴四年(653年)与叔父章叔胤在睦州起义,附近农民纷起响应,从者数以万计。自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童文宝为大将,攻克桐庐(今浙江桐庐)、睦州、於潜(今浙江临安西),直逼歙州(今安徽歙县)、婺州(今浙江金华)。唐高宗令婺州刺史崔义玄、扬州刺史房仁裕等前往镇压,义军大败,死伤数千,被迫投降近万。她与叔胤被俘杀。
萧绰
辽朝女军事将领,即萧太后。小字燕燕。契丹族。北府宰相思温之女。16岁被耶律贤(景宗)选为贵妃,后成为皇后。12岁长子耶律隆绪继位,是为圣宗,绰以承天太后摄政,选贤任能,巩固了政权,增强了实力。摄政期间,绰亲率大军出征,东降女真,西攻党项、回鹘,北攻铁勒,南击宋朝,不断扩大疆域地盘,使辽进入极盛时期。统和四年(986年),绰以耶律休哥阻止东线宋主力北进,以耶律斜轸进军山西阻宋西路军,她亲率精骑数万增援休哥,由陀罗口(今北京南口附近)迅速南进,在歧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大败宋军主力曹彬10万余人,后又击败宋将潘美军于朔州(今山西朔县),迫使宋军全线溃退。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绰又与圣宗率军攻宋,南下直达澶州(今河南濮阳),遭到宋军反击。翌初年,与宋真宗(赵恒)订立“澶渊之盟”而返。统和二十七年病死。谥号承天后。
梁红玉
南宋将领。韩世忠之妻。封安国夫人,后改扬国夫人。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刘正彦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作乱,韩世忠从张浚发兵讨乱军,红玉与儿子韩亮为苗傅劫为人质。宰相朱胜非使计封红玉为安国夫人,放她出城,迎韩世忠于秀州(今浙江嘉兴),催其出兵,讨平叛乱。建炎四年(1130年),与韩世忠在黄天荡狙击金兵,红玉在舰上击鼓助战,以鼓舞士气,大败金军。金军突破江防后,她又上疏请治世忠之罪。后韩世忠在楚州创立军府,当地满地荆棘,红玉亲自织帘为屋,与士卒共苦同甘,起到了鼓舞的作用。
杨妙真
金末红袄起义军首领,益都(今山东益都)人。杨安儿妹,号四娘子。善骑射,自称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在红袄军中称“姑姑”。贞祐二年(1214年),杨安儿牺牲后,她统其残部数万人,活动于潍(今山东潍坊)、莒(今山东莒县)一带,后会李全于磨旗山(今山东莒县东南),结为夫妻。嘉定十一年(1218年),随李全投宋,又降蒙古。绍定四年(1231年),李全被宋军袭杀于扬州(今江苏扬州),她返回山东,数年后病死。
杨招讨
南宋末期抗蒙义军女将领。活跃在四川名山县一带,率领当地民间团练起兵抗击蒙古入侵四川。能够针对蒙古骑兵的弱点,充分利用四川多山洼盆地的地形特点,大胆创新采用堡垒协防体系的灵活战术对抗蒙军铁骑,成功节制其突破攻势,战绩显赫。后因南宋政权腐败,终究势单力薄无力回天,战至最后一兵一卒遂英勇牺牲。
许夫人
元初畲民起义女首领。畲族人。至元十四年(1277年)7月,统闽西南各寨畲军,随宋将张世杰,于泉州围攻降元官吏蒲寿庚,屡有获胜。次年11月,响应黄华起义,率兵抗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陈桂龙、陈吊眼据漳州起义,为元军镇压,退至畲洞与她联合。后黄华再次起义,又得到她的支持。她领导的畲民起义遍及漳、泉、邵武、建宁各地山寨。
唐赛儿
明初山东农民起义军女首领。蒲台(今山东滨县南)人。县民林三之妻在山东益都、诸城、安丘、莒州、即墨、寿光等地以白莲教组织群众,自称佛母。永乐十八年(1420年),据益都卸石棚寨率众起义,派部将宾鸿、董彦皋等攻破莒(今山东莒县)、即墨,烧毁官衙仓库,进兵围攻安丘,明遣安远侯柳升、都指挥刘忠领兵镇压,围攻山寨。她两次拒绝招降,并率军夜袭敌营,斩刘忠,突围危险。后不知所终。
瓦氏夫人(引录于12楼南皮郡主指点)
瓦氏夫人(1496—1555),明代抗倭女将。壮族,原名岑花,归州(今靖西)知州岑章之女,嫁田州府(治今田阳)土官岑猛,改姓瓦。嘉靖六年(1527年),岑猛被指控叛乱而遭讨伐,与其子岑邦彦俱败亡,其孙岑芝袭田州土官。因年幼,由瓦氏代理知州事。瓦氏深明大义,在职期间,克已励志,善理州政,招集流亡人口,安定社会秩序,发展农业生产,健义学,兴教育,颇受族人拥戴。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岑芝奉命镇压黎族群众,战死海南,瓦氏即掌管州内一切政务,政绩斐然。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年近花甲的瓦氏受封“女官参将总兵”军衔,率兵抗倭。瓦氏制军有方,法纪严明,战屡胜,建奇功。作战时以其“势不与贼俱生”的决心英勇当先,麾下所率“狼兵”骁勇善战,成功歼灭倭寇主力,得“天下莫强焉”之誉,极大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当地人称“石柱将军”,后受御诏册封“二品夫人”。不久病逝,追封为“淑人”。
红娘子
明末农民起义军女将领。江湖艺人出身。李岩在河南杞县散粮济贫时,她率众起义,攻破县城,与李岩成婚。李岩不愿留在起义军中,逃归家乡,后遭官府陷害。她与当地群众救出李岩,同投闯王李自成。
秦良玉
明朝女将领。字贞素,忠州(今四川忠县)人。幼时从父习文练武,后嫁于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为妻。在攻播州(贵州遵义一带)游民武装时,马千乘战死沙场,她带领夫职,统兵征战,所部号称白杆兵。泰昌元年(1620年)为抗击清军入关,她与其兄秦邦屏、其弟秦民屏援救沈阳。次年,其兄战死,更激起她抗清决心,以家财作军需,亲率3千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后回四川镇压土司首领奢崇明等,解成都之围,并收复重庆。崇祯三年(1630年),曾多次与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回旋攻打。清军入关后,旋调兵抗清,征战于江南一带。曾被南明隆武皇帝封为太子太保、忠贞侯。
乌三娘
清朝山东农民起义军女将领。兖州(今山东兖州)人。清水教(白莲教的支派)首领王伦的义女。原为江湖艺人,善使双刀、骑马突击。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从王伦在寿张(今阳谷)起义,英勇善战,常充先锋。后在临清旧城巷战时,她跃蹬屋顶,指挥战斗,中枪牺牲,年仅20岁。
李张氏
清朝河南农民起义军女首领。李文成妻。嘉庆十八年(1813年)9月李文成部起义军攻占滑县后,清军即进行围攻。她指挥起义军不断夜袭敌营,烧毁炮台,歼灭大量清兵,坚守滑县达3月之久。次年1月滑县被清军攻破,她说:“城亡与亡,不死者非英雄”,血战力竭,全家自缢死。
王聪儿
清朝农民起义军女首领。即齐王氏,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江湖艺人出身。嘉庆元年(1796年),其夫白莲教首领齐林被清廷杀害,教徒发动起义,推她为首领,有众四五万人。一度进逼孝感,威胁武昌,以灵活的战术屡败清军。次年,分兵3路入川,在川东与四川各路义军会师,与姚之富同为襄阳黄号首领,转战于四川、湖北、陕西等省。嘉庆三年(1798年)她被清军围困于湖北郧西卸花坡(阎王扁),坚持战斗,英勇不屈,跳崖而死。余部由李全、高均德率领继续斗争。
王囊仙
清朝南笼少数民族起义女首领。名阿从(一作阿崇)。南笼府(今贵州安龙)洞洒人。布依族。因行医治病,人称“囊仙”(布依族语“仙姑”)。韦朝元与之联络,借行医聚众,于嘉庆二年(1797年)在南笼发动反清起义。称皇仙娘娘,年号仙大。同年九月洞洒失陷被俘,在北京就义。
历史上有哪些令人尴尬的神操作?
要讲“神操作”,不得不佩服俄国叶卡捷琳娜大帝最宠爱的情人、克里米亚总督、俄军大元帅格里戈里·波将金。他的“神操作”后来驰名世界,因此而诞生了一个特定的英文单词“波将金村”,意思是弄虚作假、表面繁荣。
1787年1月,为了庆贺刚刚获得的克里米亚,女沙皇决定率领宫廷成员和一部分外国使节,沿第聂伯河南巡,以向世人展示在她的治理下,俄罗斯有多么强盛,人民是多么安居乐业。
女皇和他的朝臣使节们所到之处,见到的全是青山绿水中漂亮整洁的村庄,牛羊在自由自在地游荡,鸡鸭在欢欢喜喜地觅食。男人女人们或者挤奶放羊辛勤劳作,或者穿着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迎送女皇的南巡团。如此这般,女沙皇自然龙心大悦。
但是,有外国使节发现了蹊跷。在他们写回给本国的报告中,或者提供给媒体的文字中称,他们在第聂伯河两岸看到的漂亮村庄,大部分是假的或者是移动的,那些放牧牛羊或者迎送他们的村民,也是找人装扮的。
事实证明,这一切正是波将金策划和导演的。为了配合女沙皇,波将金发起了这个“可移动的村庄”项目。因为女皇的大部分行程都在第聂伯河上,所以这些“移动的村庄”主要出现在第聂伯河两岸。他用一些色彩鲜艳的木板,在河两岸建了些小村庄。
等女沙皇的船队一驶过,马上将村庄的房子拆下,赶到下一个地点,所以是“移动的村庄”。不但村庄可移动,波将金还让自己的士兵和军官们的妻子,装扮成村子里的木匠、挤奶工、缝纫工、牧民,在村子周围的房前院内自由活动,一副安宁兴旺的景象。
村庄被移往下一个地点时,假扮的村民也一并赶过去,同样的戏份再演一场。所以女沙皇的船队行到哪里,看到的都是如诗如画、欢乐吉祥的场面。波将金的戏份做得很细致,他让人将临河的一面房屋,涂上一层鲜艳的颜色,青山绿水中更加漂亮如新、五彩缤纷。
由于“波将金村”还有可拆卸、移动、组装的特点,所以它也不仅仅是弄虚作假、虚假繁荣的代称。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活动房屋的普及和大受欢迎,它更成为“活动房屋”的代名词。有些专门生产活动房屋的公司,干脆取名“波将金有限公司”。
尤其在一些滑雪胜地、登山基地,季节性购物中心、度假胜地、酒店、赌场、娱乐中心,也被叫作“波将金村”,或简称“波将金”。
竟然生吃了丈夫身上的一块肉?
该公主叫溧阳公主,后梁简文帝之女,梁武帝之孙女,她的丈夫就是大名鼎鼎的侯景。侯景篡夺后梁政权,改国号为“汉”。不过,第二年他就被陈霸先、王僧辩打败,在逃跑途中被部下杀死。
侯景的尸体被运到建康后,《梁书》记载:“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曾罹其祸者,乃以灰和酒饮之。及景首至江陵,世祖命枭之于市,然后煮而漆之,付武库。”
也就是说,侯景的肉,被老百姓吃光了,骨灰都被和在酒里喝光了,惟独留下一颗头颅,被制成漆器,存放于武器库。
那么,溧阳公主真的吃了丈夫的肉吗?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美女与野兽的恩怨关于溧阳公主生吃侯景肉的描写,蔡东藩描写得最具体,也最骇人,《南北史演义》记载:“众将景阳物割下,界与公主,公主亦囫囵吞入,嚼尽无余。上下倒置,太要朵颐。”
这种吃相,完全是动物性的,放在娇小的公主身上,完全是人性变态,况且吃的还不是一般的肉,竟然是侯景的那东西!
而在《南史》的记载中,则点到为止:“百姓争取屠脍羹食皆尽,并溧阳主亦预食例。”更含蓄文雅一点。
不管蔡先生描述的变态食法,还是《南史》的含蓄吃法,结果都一样,溧阳公主吃了丈夫的肉!假如侯景地下有知,会死不瞑目,他对溧阳公主的爱,那可真是天日可鉴:
“景纳帝女溧阳公主,公主有美色,景惑之,妨于政事,王伟每以为言,景以告主,主出恶言。伟知之,惧见谗。”侯景这头政治野兽,竟然被溧阳公主的美色所诱,整天跟她腻歪在一起,连政务都耽误了。侯景的心腹王伟有进言,侯景掉头就告诉公主,公主对王伟口出恶言,弄得王伟怕得要死。
搂着小娇妻,侯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宝贝得不得了。奈何侯景献出的是一颗火热的心,溧阳公主看到的是腥臭的一团肉!
原来,侯景这头豺狼,害死了溧阳公主众多族人,包括爷爷(梁武帝)和父亲(简文帝),及众多叔伯兄弟,最后还篡夺了后梁政权。用国仇家恨来形容溧阳公主对侯景的态度,一点不过分。纵然侯景对她有多宠爱,她的每一丝笑容都是挤出来的!
梁武帝引狼入室侯景本是一条羯族丧家犬,他是东魏叛将。在与东魏撕破脸后,侯景本想拿手中的土地上,换取西魏的保护,可是西魏把侯景看得透透的,不予接纳,他只好改投后梁。
梁武帝老迈昏庸,被侯景手上的土地所诱惑,无视侯景“豺狼”的本性,接纳了他。侯景归梁后,惹怒了东魏,偏偏后梁日暮西山,被东魏一顿猛尅,不光把侯景献过来的土地丢光了,还让梁武帝的侄子萧渊明做了俘虏!
真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后来结果表明,何止是一把米,萧家整个大粮仓都亏进去了!
后梁打不过东魏,就准备跟东魏媾和。这条消息把侯景吓个半死,万一东魏提出,拿他做两国和解的砝码,那个咋整呐!于是,侯景拼命反对和解,梁武帝拿侯景的话当屁,理都不理。
侯景惊恐之下,做了小测试,他让人假冒东魏使臣,给梁武帝去了封国书,提出两国和解可以,必须拿侯景换萧渊明。梁武帝上当了,挥笔写下:小事一桩,随时把侯景给你们送过去!
侯景的心拔凉拔凉,于是抓紧时间准备反叛。梁武帝年老昏庸,明明准备拿侯景做交易筹码,又不加任何防备,对侯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还特自信地说,侯景在他掌握之中。结果,正是在梁武帝的纵容下,侯景很快兵强马壮。
侯景之乱爆发,梁武帝被活活饿死在台城!溧阳公主的父亲,被侯景立为皇帝。可惜也就三四个月,野心勃勃的侯景就毒杀了傀儡简文帝。
侯景迎娶溧阳公主,就是在简文帝即位后。不过,用“迎娶”二字,显然是一种侮辱,“霸占”或者“强占”,才更能准确形容他与溧阳公主的关系。
侯景复仇的快感侯景娶溧阳公主时,年仅五旬,按古代女子十五岁出嫁的上限来看,溧阳公主顶多十五岁,两人差了至少三十三岁,几乎是两代人。
侯景的尊荣可以给大家描述一下:“景长不满七尺,长上短下,眉目疏秀,广颡高颧,色赤少鬓,低视屡顾,声散,识者曰:‘此谓豺狼之声,故能食人,亦当为人所食。”
小矬个,细短腿,稀拉拉的眉毛,大脑门高颧骨,再加几根鬓发。跟人交谈,两眼盯着地下,贼溜溜地乱转,声音沙哑发散,一副豺狼模样。
这种人,别说公主,就是公主身边的老妈子都不愿意嫁!
事实上,侯景娶溧阳公主,就是抱着复仇的快感而来。当年他叛逃东魏后,想试图融入后梁的贵族圈,就请梁武帝帮他与王、谢高祖通婚。
“请娶于王、谢,帝曰:‘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景恚曰:‘会将吴儿女以配奴!’”梁武帝满心鄙视,就你一个异族狼崽子,还想跟王、谢高门攀亲,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勉强试试朱姓和张姓家族,有没有愿意牺牲自己的姑娘吧!
侯景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不是高门大户吗,我让你们的女儿配给奴隶!不是瞧不起我吗?我非要娶个比王、谢门户还要高的姑娘,就要你们萧家姑娘!
溧阳公主的悲催了,家族都被侯景砍得七零八落,她一个小姑娘,还不是待宰的羔羊!侯景怀着扭曲的心理,抱着小溧阳公主进了洞房。
你说,这是婚姻吗?比山大王抢亲还要可恶!所以,蔡东藩的描写虽然很夸张,乃至变态,其实溧阳公主内心的愤恨,恐怕一点不比蔡先生描述的弱!
西汉初年有两个韩信?
一个是淮阴侯韩信,一个是韩王信,两个人的名字都叫韩信,为了区分这两个人,把淮阴侯韩信仍然称为韩信,但是把另一个韩信称为韩王信。
一、两人的出生不同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出身平民,家境贫寒,早年韩信母亲去世都没钱安葬,得找人借钱安葬,韩信年轻时,自已的生活都没有着落,由于家境不好,又没有一技之长,还不愿意种地和帮工,为了生存,只能到处憎饭吃。
由于没家世没出身没钱,韩信这个人是到底不招人待见,后来天下大乱后,为了填饱肚子,只好去参军,加入了项梁领导的起义军。
另一个韩王信是战国时期韩国王室后裔,一直生活在韩国原来的地盘上,韩王信是韩襄王的庶出孙子,由于出身王室,韩王信算是韩国贵族。
一个是平民之后,一个是贵族之后,两个韩信出身不一样。
二、平生经历不一样
淮阴侯韩信参军后在项梁军中,一直得不到重用,项梁战死后,在项羽手下也得不到重用,项羽只让韩信作了个执戟卫士,在项羽分封天下之后,韩信逃到刘邦那里了,经萧何的大力举荐,韩信成为刘邦手下的大将军。
在彭城之战后,韩信终于开始了独自领军,创造出一系列经典、伟大、以弱胜强的战役,韩信一个人率军就平定了整个黄河以北的地盘,刘邦的天下,有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在建立不朽战功后,被刘邦封为齐王,刘邦统一天下后,韩信被改封为楚王。
后来,由于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因此被刘邦免去了王爵,改封为淮阴侯韩信,在刘邦外出平定陈豨造反时,吕后与萧何联合,把韩信骗进长乐宫杀害。
韩国原来的王本来不是韩王信,而是韩王成,反秦起义中,张良因为韩王成是韩国宗室后人中最贤能的,因此劝说项梁立为韩王,项梁同意了,后来因为韩王成没有战功,而且张良协助刘邦,所以项羽杀了韩王成,立了自已的亲信郑昌为韩王。
刘邦在西进咸阳时,张良相助刘邦,在平定韩地时,遇到了韩王信,于是任命韩王信为将军,之后韩王信跟随刘邦进入关中、汉中,之后被刘邦任命为韩国太尉,韩王信协助刘邦冲出汉中,还定三秦,在刘邦发动彭城之战时,韩王信率军平定了韩国十几座城池,并收降了项羽任命的韩王郑昌,之后韩王信就被刘邦任命为韩王。
在荥阳守卫战中,韩王信曾短暂投降楚军,不久又逃出,再次归降刘邦,再次被任命为韩王。
刘邦统一天下后,韩王信从韩地被迁到边境晋阳抵御匈奴,结果韩信被匈奴人打败,还投降了匈奴,并与匈奴人一起南下攻击汉朝,刘邦亲自带兵平定韩王信与匈奴人的骚乱,因为轻敌,刘邦还被匈奴人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侥幸逃脱。
韩王信投靠匈奴后,曾经派出王黄等人劝说陈豨也跟着一起造反,最后陈豨也反了,陈豨在反之前,曾在京城见过淮阴侯韩信,并且淮阴侯韩信主动与陈豨密谋造反,可以两个韩信之死,都与这个陈豨有关。
韩王信在一次战争中,被汉朝将领柴武所杀。
两个韩信都是比较有军事才能的,尤其是淮阴侯韩信,更是被称为兵仙,但是韩王信也是有才能的,韩地十几座城池,都是韩王信拿下来的,并且在边境地区,也曾多次与匈奴交战,因为寡不敌众才投降匈奴的。
三、结局也不相同
淮阴侯韩信是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刘邦免去王爵,而改封为淮阴侯,最终被萧何与吕后联合诱杀,一代开国名将,就这样被杀。
而韩王信则是因为自已的叛变,与汉军的战争中被杀,死在了战场上。
关于【朔州仓储服务要多少钱】和【在历史长河中】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